查看原文
其他

“汉字”诸多名称的出现与发展演变

王 珏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关注我们哦



“汉字”诸多名称的出现与发展演变


文/王 珏


提要

汉字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名称。在东汉末年以前,汉字的诸多名称一般无须加修饰语。东汉末年以降,为了和其他文字相区别,一些带前置修饰语的汉字名称陆续出现了,它们是汉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汉字”在诸多名称的发展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名称。


关键词:汉字  名称  发展演变


1.引言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汉字历史悠久,最初指代汉字的名称是不用加修饰语的。从周朝至东汉桓帝前期,汉字有诸多名称。这一时期尽管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存在语言上的差异,往来交流需要翻译,但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汉字与其他文字之间存在翻译行为,因此这一时期的汉字名称没有必要加修饰语以示与其他文字有别。这一时期的汉字名称有“契”“名”“文”“言”“书”“文字”“字”“文章”“书文”等。前面冠以修饰语的汉字名称肇始于佛经翻译,而“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马祖毅,2004:18)。其后由于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汉字又出现了一些新名称。自东汉末年以降,前面冠以修饰语的汉字名称有“汉文”“汉字”“唐字”“中华文字”“华字”“文”“中国文字”“中国字”“中国文”“中文”“国文”“国字”等。


2.无修饰语的汉字名称及其发展演变


东汉中期以前,汉字与其他文字之间没有翻译行为,因此这一时期的汉字名称不需要加修饰、限定性的词语来特指汉字。根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汉字名称有以下几种。


2.1 书契


“书契”作为汉字的名称,至少在西周时已经使用了。《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阮元,1998:87)“书契”一直相袭沿用,在清代文献中也较为常见。清黄宗羲(1933:28):“自有书契,治百官,察万民以来,不可一日废也。”清温灏(1958:14):“中国之文字,由来尚矣。自结绳易为书契,而文运隆。”作为汉字的名称, “书契”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在文字学研究著作中使用,其他则极少使用。


2.2 名


“名”作为汉字的名称,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阮元,1998:1072)“名”在文言文中一直沿用。清章炳麟(1994:119):“自史籀之作书,凡九千名,非苟为之也……”“名”作为汉字名称,在现代汉语中则不用。


2.3 文


作为汉字的名称, “文”也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左传》中就有“文”指汉字的例子。《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杜预注:“文,字也。”(阮元,1998:2025)“文”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它的词义外延扩大,一般指文字的总称,常用来指成句、成段、成篇的文字。


2.4 言


言辞中的一个汉字可称“言”,但前面要有数词修饰。这种用法至少始于春秋时期。《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杨伯峻,1980:166)其后相承沿用。司马迁(1982:2141):“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现代汉语仍然用“言”来指汉语中的一个字,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2.5 书


作为汉字名称,“书”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使用。《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王先谦,2012:389)“书”一直沿用,清代文献中也有使用。清永瑢等(1965:417):“惟思书《史记》大书, 《汉书》细书,文相连属,但以字形广狭为分,颇易混淆。”“书”作为汉字名称,只存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则不用。


2.6 文字


“文字”作为汉字的名称,最早见于秦代,秦琅邪台刻石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司马迁,1982:245)之语。作为汉字名称,“文字”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一直沿用,清代文献中也有使用。清赖鸿逵(1958:15):“逮黄帝史官苍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方制文字……”在现代汉语中,“文字”的词义范围扩大,用于中外所有文字的总称。


2.7 字


“字”作为汉字名称,出现时间相对较晚,首见于汉代。许慎(1963:316):“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字”一直沿用至今,例如“识字”“写字”中的“字”,一般指汉字。


2.8 文章


“文章”作为汉字的名称,始见于汉代。东汉崔瑗(1979:16):“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其后相承沿用。范晔(1965:2325):“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用来表示汉字的“文章”,古代汉语使用较少,而现代汉语则不用。现代汉语中“文章”一般指篇幅不太长的单篇作品,没有表示汉字的义项。


2.9 书文


“书文”作为汉字名称始见于汉代郑玄《仪礼注》。《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阮元,1998:1072)其后相承沿用。唐李世民(1999:3):“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宋曾巩(1984:420):“鬯声教于四方,壹书文于万国。”指称汉字的“书文”古代汉语很少使用,现代汉语则不用。


3.有修饰语的汉字名称及其发展演变


3.1 汉文


在原来表示汉字名称的“文”前冠以“汉”字来指称汉字,是汉字与其他文字交流、碰撞的结果。“汉文”得名于汉朝,本指汉朝人使用的文字,它当肇始于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文献书证则首见于东晋。季羡林(2007:143)考证:“最早译过来的佛经不是直接根据梵文或巴利文,而是经过中亚和新疆一带今天已经不存在的许多古代语言转译过来的……”为了和西域胡文相提并举,译经者则在“文”前冠以“汉”字来指称汉朝文字。东晋释道安(1983:425):“桓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大约在东晋南北朝时,“汉”逐渐失去“汉朝”之义,成为区别于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民族共同体的名称,于是“汉文”也从“汉朝人使用的文字”转为“汉人使用的文字”。后秦竺佛念(1983:172):“秦建初六年岁在辛卯,于安定城,二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乃讫。梵本三百四十三首卢冶传为汉文,一万八百八十言。”梁释僧祐(1983:106):“(安阳侯)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转为汉文。居数年,魏虏托跋焘伐凉州,安阳宗国殄灭,遂南奔于宋……”“汉文”从出现伊始一直沿用至今,一般用于和少数民族或外国文字相提并举时。


3.2 汉字


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汉字”,始见于唐代佛经文献,常与其他文字相提并举。唐义净(1983:1190):“梵音下题汉字,其无字者,以音正之。”唐义净(1983:881):“问:何故本经初留梵语陀罗,不译为汉字者,有何意趣?答:梵本三处皆是陀罗,而义有差别。”唐崔致远(1983:282):“藏本资西胤雅善梵言,生寓东华,精详汉字。”其后相承沿用。宋包信(1998:45374):“野蔓高台下,前朝记不诬。金文翻古偈,汉字变胡书。”“汉字”产生之初与其他文字并称,大约到民国初年,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与其他文字并称,也可以独立使用,成为汉字最常用的名称。


3.3 唐字


“唐字”作为汉字的名称得名于唐朝,与佛经翻译在唐代达到鼎盛有关。“唐字”在产生之初也与被翻译文字并举。唐释道宣(1991:847):“道士张惠元问曰:‘音是胡音,字是唐字,翻胡为唐,此有何益?’答曰:‘字是唐字,音是梵音,译梵为唐,彼此俱益。’”唐栖复(1995:710):“言众者,僧也。此解众字也。僧是梵音之略,众乃唐语之全。今以梵言,而释唐字。”“唐字”并没有流传下来,而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消失。


3.4 中华文字


“中华文字”作为汉字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代。中国古人把天下分为中华和四夷,四夷包括少数民族与外国人。“中华文字”是相对四夷来讲的汉族人使用的文字。北宋薛居正(2015:2134)记载:“德光本名耀库济,后慕中华文字,遂改焉。”“中华文字”清代也有沿用。清陈伦炯(1985:35):“受封汉朝,王服中国冠裳,国习中华文字,读以倭音。”“中华文字”现代汉语也有使用,但相对较少。


3.5 华字


“华字”当为 “中华文字”的简称,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北宋夏竦(1986:262):“梵僧证梵义,证梵文;义学僧证义,刊定华字……”宋程大昌(1986:177):“华戎语异,虽借华字记之,尚与本语不全谐协,其必宛转于两字之间。”“华字”一直沿用至清代。清刘孟扬(1958:84):“方今新学大兴,译书日出,然所译各国书籍,其人名地名多失其实,盖华字音与洋字迥异也。”“华字”古代汉语使用较少,现代汉语则不用。


3.6 华文


“华文”亦为“中华文字”的简称,最早也见于宋代。南宋释志磬(1983:398):“……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天息灾等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证之,曜众乃服。”其后相袭沿用。元盛熙明(1986:503):“……非若华文有六义也。郑樵尝言梵字有象形,乃其臆说耳。”明远门净柱(1995:889):“也不刻华文,也不书梵字,从来是个无文印子。”“华文”至今仍被使用,一般与其他外国文字相对使用,或用在外国文化语境中,中国本土一般不单用“华文”指称汉字。


3.7 中国文字


作为汉字的常用名称,“中国文字”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与“中华文字”用法相同。南宋李焘(1986:375):“……复以思忠为秦州钤辖,不厘职,依熙州例供给存䘏,教诸子以中国文字。”此例中的“中国文字”最好理解为“汉民族的文字”,因为赵思忠为北宋时期河湟地区吐蕃首领。除了与少数民族文字相对使用,“中国文字”也与外国文字相对指称。南宋叶适(1986:248):“于佛之书不敢观,曰:‘异国之书也。’彼夷术狄技,绝之易尔,不幸以吾中国之人为非佛之学,以吾中国文字为非佛之书。”南宋赵汝适(2000:35):“国中文字用番书,以其王指环为印;亦有中国文字,上章表则用焉。”这两例中的“中国文字”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大致相同,是与外国文字相对称说时使用的名称。现代汉语中的“中国文字”词义扩大,也包括中国汉民族外其他民族的文字,但一般指汉字。


3.8 中国字


“中国文字”也简称为“中国字”,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司马光(1986:107):“……胡语难明,以中国字写之,故讹谬不壹。”其后相承沿用。明徐应秋(1986:731):“元氏有天下,漠北之言与中国异,尤非中国字之所该。”清陈伦炯(1985:37):“……居于乙方,计水程六十八更,中山国是也。习中国字,人弱而国贫……”“中国字”一直沿用至今,但一般不再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相对指称,而是与外国文字相对指称使用。


3.9 中国文


“中国文字”也简称为“中国文”,首见于清代文献。清吴汝纶(1958:28):“……中国文须四五千者,自入中学始与否?”清何凤华等(1958:35):“夫以中国人学外国文,则难若转;而学中国文,则必不难。”“中国文”古代汉语使用较少,现代汉语一般不用。


3.10 中文


“中文”一般指称中国汉语言文字,有时也指汉字。“中文”用于汉字的名称,首见于清末文献。清马体乾(1958:88):“今之主张用西字者,辄称西字横书法较中文直写为优……”清郑东湖(1958:141):“若切音字果能实行,使欧美学者取而习之,则必不以习中语为苦,将喜形于色矣。且中语既通,再习中文循次而进,岂不易易耶?”“中文”一般指成句、成段、成篇的汉字,现代汉语也较常用,例如“中文版”“中文直排”等。


3.11 国文


“国文”用于中国人指称汉字,最早见于清末文献。清沈凤楼(1958:54):“诸生来习师范者,皆国文已达之人,简字之理,自不难于领悟。”清朱文熊(1958:61):“今余于课余研究此字,已五阅月,规则略备,以供国民之用。非欲尽弃国文也,使不能读国文者,读此文字,则亦可写信记帐,而涨知识,又读此文字而后再读国文,则亦易为力矣。”“国文”,现在大陆一般不用,而台湾地区仍然使用。


3.12 国字


“国字”一般被用于自称本国文字,辽、金、元、清王朝统治者常称本族的文字为国字,也叫国书,以别于汉字。清代中前期,满语、满文分别被称为“国语”“国字”。清末随着满族人被汉化,几乎所有的满人都把汉语作为母语,汉语逐渐被称为“国语”;在清末文献中,汉字有时也被称为“国字”,但极为少见。清朱文熊(1958:60):“上考等韵,下据反切,旁用罗马及英文拼法,以成一种新文字,将以供我国通俗文字之用。而先试之于江苏,命曰‘江苏新字母’。而所注国字,暂以苏音为准。”民国初年,汉字有时也被称为“国字”。黎锦熙(1922):“国语原是复音,国字乃是单音;我们改造国语,只要把实际的汉语作对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使这已成复音的国语,呈露着本质出来,显现着真际出来……”现在台湾地区仍然把现行汉字称为“国字”,而大陆则不用。


4.汉字名称的演变结果


表示同一意义的一组词在使用过程中会优胜劣汰,最终使学术术语更精准、规范。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需要汉字与其他文字之间有明显的区分标志,因此不加修饰语的汉字名称逐渐被淘汰出局,而加修饰语的汉字名称,有的战胜其他词语成为指称汉字的常用术语,有的使用较少,有的早已消失。“汉文”“汉字”因冠以族称在词语竞争中取得优势,它们既可以单说,也可以与境内外其他文字相对称说。“汉文”作为汉字的名称,常用来指成句、成段、成篇的汉字,不能用数词修饰。“汉字”指汉族人使用的文字,它的词义单一明确,在表示汉字名称的一组词中最为常用。它既可以与其他文字并列使用,也可以单独指称汉族人使用的文字。它不仅指单个的汉字形体,可以用数词修饰,还可以用来表示汉字的总称。虽然“唐字”与“汉字”一样都得名于朝代,但“唐字”并没有流传下来,而“汉字”则沿用至今。这与“汉”的意义演变是一致的。“汉”作为族称,产生于汉,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已经固定下来(田继周,1990)。因为唐时“汉字”之“汉”与作为族称的“汉”意义相同,而“汉”的意义使用已久且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中,于是“汉字”便沿用下来,而“唐字”则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消失。“华字”在与“中华文字”“华文”的竞争中失败,并没有沿用下来;“华文”相对“中华文字”更为简洁明了,在词语竞争中也取得一席之地,作为汉字的名称, “华文”一般用于外国文化语境中称说汉字。作为汉字名称的“中国文”被淘汰,而“中国文字”“中国字”在词语竞争中也取得优势,但没有“汉字”用法普遍,它们既可以单称,也可以用来与外国文字相对称说。作为汉字名称的“中文”在词语竞争中也有自己的优势——与其他文字相对称说时常用到它。“国文”“国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一般不用,而台湾地区则较为常用。“国文”词义内涵丰富,它没有“国字”词义单一具体。总之,加修饰语的汉字名称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它们都见证了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



为何“清华”拼成“Tsinghua”

民国时期广西边疆史研究述评

2019年9月地名资讯汇编(下)

广西灌阳的历史与卫所移民的祖先记忆


文章来源:《汉字汉语研究》2019年 第2期

作者:王 珏

选稿:常宏宇

转化编辑:陈汶灵

终校:刘优华

审订:周辰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